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動力活力競相迸發;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現代化進程的一條新道路,是從多因素、多層次、多方面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現實舉措。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和時代坐標下,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物質技術基礎主要體現為新質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面向前沿領域提早布局,提前謀劃變革性技術,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過渡轉化,是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是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因此,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戰略,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更好發揮科技生產力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才能穩健有力地向自主創新、科技自強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邁進。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和意義
現代化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伴隨科學技術革命、社會生產力躍遷、制度體系創新、社會結構演化等多維度的動態性累積。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遵循著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延續著現代化發展的技術路線,不是純粹的西化模仿,也不是簡單的工業化,而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歷史方位和總依據,學習借鑒現代化文明成果,在百年探索經驗中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道路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2021年7月6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使用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進一步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痹?span>2022年7月26-27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隨后,2022年10月16-22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屬性、本質要求以及前進目標。這些重要論斷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這一重大問題,結合近現代中國特殊國情,在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中形成的思想結晶與實踐突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繼承與發展、提升與概括,是現代化觀的全面形塑。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100多年的接力奮斗中走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發展的道路選擇上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中國對當今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獨特創造和獨特貢獻。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從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實際不斷推進和發展而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是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立足國情實際,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應對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的理性選擇,是構建現代經濟社會完整體系的方案和模式。
(三)堅持整體協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中國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第一次現代化任務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第二次現代化通過全球化在當代中國又逐步呈現。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并不是先完成工業化,再進行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而是在“時空壓縮”條件下同步進行的現代化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實現“四化同步”的并聯式疊加發展,映射出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理念、發展速度、發展動力、發展任務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和獨特性。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
西方現代化本質上是以工業化為先導,以物質現代化為核心的單維度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實現了從經濟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物的現代化到人的現代化躍進。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發展最高目標。
總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整體性和人民至上的現代化,屬于外生型、后發型、務實型現代化,具有學習性、追趕性、漸進性等特點,是建立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礎上,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面現代化。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轉型與發展任務依然艱巨,面臨多目標統籌并進的難題,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充分理解和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對走好新征程、開好局、奠新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二、生產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前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不僅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體現,而且是影響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立足當前,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發展的要素變革,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斷拓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生產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程度的主要標準,社會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由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的動態發展的歷史。正是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為現代化發展奠定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力量,因此,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能動關系來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普遍遵循的基本規律。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但又需摒棄西方現代化所奉行的以資本擴張為中心的生產力發展邏輯。
(二)生產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和重要支撐
從自然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繼而到數字文明,深刻反映了生產力現代化是推動人類現代文明、實現現代化的源頭活水。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現代化就失去持之以恒的內動力和硬支撐。生產力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評價現代化程度的客觀尺度,也深刻影響著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相互促進,創造了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三)生產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持久力量
實現生產力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形成、拓展的關鍵要素。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始終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突破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束縛,打破階層固化、利益固化的藩籬,極大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國家治理、文化建設、社會結構等各方面現代化轉型的基礎上,成功開辟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有待優化升級,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高端制造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難題,加之世界體系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更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提升,才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三、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科技創新是人類財富增長的不竭源泉,是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科學技術的創新都一直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化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蒸汽機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邁向蒸汽機時代;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以電力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使人類邁向電氣化時代;在20世紀初期開始的以無線電技術及原子能使用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邁向電子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無論是勞動力、勞動工具與方式,還是生產經營管理模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生產力水平發展的根本因素,生產力的要素、結構、性質、規模、方向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要素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萍几锩蜕a力發展的歷史表明,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是一條普遍規律。當前,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現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首先得益于科學技術進步。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賦予生產力更多的時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創新內涵,使之呈現出與傳統生產力不同面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賦能驅動新時代生產力變革飛躍,促進生產力提質增效;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增強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是生產力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傮w而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賦能驅動作用,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更好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向自主創新、科技自強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邁進。
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資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資源型能源。所謂傳統生產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呈現機械化、電氣化、化石能源、黑色化或灰色化(即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不可持續等主要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概念,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知識密度大,是傳統生產力在信息化、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生產條件下,因科技持續突破創新與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質態??傮w來說,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即新的高水平現代化生產力(新類型、新結構、高技術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生產力),是以前沒有的新的生產力種類和結構,相比于傳統生產力,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高端算力和算法、高端芯片的設計生產技術和設備、高端機器人的生產和運用、5G和6G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量子通信技術和設備、現代航空航天技術和設備、深海探測和開發技術及設備、高端發動機和盾構機等各類機械設備及操作控制系統、高端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設備、核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設備、現代生命醫藥技術和設備等,以及能夠創新、開發、運用、改進和優化各種高新技術和發展高新產業、改造優化傳統產業高素質的勞動力。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網聯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關鍵提升點。
▲ 新質生產力一覽圖(制圖人:王羽)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具有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等特點,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型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顯創新性、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黨領導下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深刻體現出黨對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萍紕撔峦苿由a力發展,孕育先進生產力。新時代以來,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先進程度不斷提高,逐步形成涉及領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屬性強、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實現了生產力的躍遷和質變。
(二)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產物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需以創新驅動為引領,逐步擺脫傳統人力和資源型能源驅動增長的模式,實現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創造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形成新優勢。與高速增長相比,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機制、發展模式等均發生根本性改變,這就要求大力推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條件。
(三)新質生產力是引領全球創新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科技創新催先進生產力對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發展,深刻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各國圍繞產業、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賦能支柱產業迭代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等為特征,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發展先進程度躍遷的新質生產力,為全球生產力創新性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舉措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在時代的關鍵時期,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系,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帶動整體發展,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建立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深化“四鏈”“四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推動高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系統性、整體性帶動發展
傳統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決定了我國必須轉換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只有把創新發展置于新發展理念的基礎與核心之上,以創新為核心、為動力、為先導,才能真正實現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更好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才能實現系統性的、整體性的、貫穿于全局的創新發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著力發展高質量經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注入強大動力。新時代新征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以強大科技作支撐,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著力點、主要支撐體系和新的成長空間,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扎實落地。
四、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加大統籌力度,加強科技資金、人才隊伍、科研基礎設施的統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高質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高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建設高質量標準體系,強化產業標準系統化、國際化布局,以標準化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提升工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高質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階圖(制圖人:王羽)
五、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基礎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加快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信、電力裝備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打造更多中國名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豐富完善應用場景,培育產業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六、推動“四鏈”深化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安全保障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事關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找準“卡脖子”、“掉鏈子”薄弱環節,著力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調整優化產業鏈布局,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進一步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備份。完善產業安全發展環境,開展重點領域產業競爭力調查和產業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產業救濟機制和政策體系。
七、推動“四化”深度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綠色底色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立足點,瞄準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進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深度發展,增強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高階信息通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制造;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八、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企業力量
生產力躍遷主要力量在企業。通過創新創業和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生態構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動企業由低階(L0級)向高階(L5級)邁進,既可以直接支撐生產力的躍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可以引領地區的經濟社會由低階(L0級)向高階(L5級)邁進。要充分發揮大企業主力軍和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和動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堅持管理和服務并重,堅持發展和幫扶并舉,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大企業在技術、標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供應鏈,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企業和地區L0-L5等級圖(制圖人:王羽)
九、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突出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強行業指導,加強企業服務,健全產業治理體系。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產業競爭力。持續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供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不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十、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質人才保障
科學技術依靠高素質的人才去掌握去發展,科學技術只有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工具,勞動資料才能成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力,這一轉化過程就要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來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有賴于人的發展,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活動的承擔者。教育和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遷的基礎支撐。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針對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仡櫿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后到先進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萍际堑谝簧a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來看,經濟增長、生產力躍升的背后,都是因為實現了蒸汽機、電力使用等某項技術的重大創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與產業日益成為大國競爭和博弈的焦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交叉融合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開辟出新的巨大增長空間;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在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立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統領,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匯聚高端要素,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推動工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發展,賦能支柱產業迭代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國家科技水平和產業能級,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新質生產力,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開創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
(作者:王羽?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