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2025年,是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伴隨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第60年。60年來,中國汽研不忘初心,始終以奮進者的姿態,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提供包括政策研究、技術研發、檢測認證、裝備推廣、數據應用、創新孵化等在內的全方位、全價值鏈有力支撐。
值此中國汽研60周年之際,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兼中國汽車報社社長謝戎彬,與中國汽研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玉林,就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中國汽研的未來發展計劃等話題展開深度交流。
訪談嘉賓:中國汽研黨委書記、董事長 周玉林
技術創新與產業鏈自主
成為兩大關鍵支撐點
謝戎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為2025年經濟工作指明方向,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定調。其中,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部署,都與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在踐行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等方面的工作重點將聚焦在哪些方面和領域?您對未來汽車產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有怎樣的判斷?
周玉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為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體現為“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兩大核心驅動力。我國汽車產業將重點聚焦電動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綠色化生產和國際化布局等幾個關鍵領域,以踐行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
整體來看,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要踐行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在未來發展趨勢方面,我國汽車產業將呈現出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增強、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等趨勢,其中技術創新與產業鏈自主成為兩大關鍵支撐點。
汽車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高地,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正在重塑汽車產業的生態鏈和價值鏈,促進汽車產業由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平臺化生產等方向轉型。近年來,這種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以“燈塔工廠”為例,目前全球已達到172家,其中40%以上在中國,包括大家熟知的長安、廣汽埃安、賽力斯的“燈塔工廠”,都是汽車產業綠色生產的典型代表。
推動檢測認證與標準引領
打造多元化新生態
謝戎彬:今年是中國汽研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醞釀“十五五”規劃的關鍵節點。中國汽研在安全、綠色、體驗等領域打造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檢測認證和測試評價體系,并牽頭制定多項標準及規范,推動我國汽車技術水平不斷進步。面對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汽研如何繼續深耕測試認證和標準規范制定等主責領域?針對行業變革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中國汽研有哪些突破和拓展?
周玉林:作為央企,我們還是要聚焦主責主業,即檢測認證與服務。一是在技術服務方面推進認證檢測一體化,加大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業務協同,同時持續進行技術能力建設,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確保檢得出、檢得準,始終保持中國汽研的技術領先優勢;二是拓展多領域測試研發,探索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方面的開發性試驗能力;三是創新數字化業務,延伸發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預警和后市場檢驗檢測業務。
在聚焦主責主業的同時,作為技術服務機構,我們也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突破。具體來看,首先是產品突破,我們圍繞“安全”主線,構建了“大安全” 測評體系,突破模擬與測試技術,形成汽車安全測試工具鏈。例如我們根據中國道路實際情況和中國人身體特色,開發出了中國工況蜂窩鋁和數字假人,實現國產替代,避免被“卡脖子”。其次是在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安全監測平臺上進行突破,升級電池預警算法,借助AI大模型等技術,形成數據算法鏈。另外,我們以電液電驅和數字化為核心技術,推動汽車測試裝備高端化發展的同時,還向航空航天、防務、風電等裝備領域多元化發展,例如我們開發出了飛機輪胎的檢測設備、海上風電檢測設備等。
二是標準引領。中國汽研積極推動行業相關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團體標準的制定,完善測評與認證規則體系,制定了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希望搭建汽車行業與保險行業溝通的橋梁。在建設國家級平臺方面,2022年12月經科技部批準,我們聯合長安汽車、中科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立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助力國內相關領域標準研究,發布國際/國家/行業等各類標準78項。我們還推進中國汽車技術標準與檢測認證服務“出海”,增強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例如,東南亞國家希望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標準、檢測、認證、法規等一整套經驗移植過去,我們正在與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交流,推動標準“出海”。
希望在汽車檢驗檢測標準方面
發出中國聲音
謝戎彬:未來,中國汽研如何繼續發揮央企的責任與擔當,將科技創新與行業轉型需求、企業發展相契合,為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繼續提供有力支撐?
周玉林: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汽研將緊跟汽車產業轉型戰略,提前布局研發。針對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開展前瞻性研究與測試評價技術開發。例如推動新能源在用車檢測標準、技術、設備發展,打造新能源檢測裝備競爭力,為行業升級提供支持;跟蹤研究歐盟碳關稅(CBAM),支撐海關總署中國碳關稅的研究。
在產業控制方面,檢驗檢測認證的本質屬性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具有市場化、國際化的突出特點,被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人們通常所說的中國汽車領域檢驗檢測機構有6家,未來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汽車檢驗檢測標準方面發出中國的聲音,掌握話語權,獲得國際互認,助力企業“出海”。也希望通過6家機構的努力,保證生產出的汽車能夠讓大家放心,希望通過我們的檢驗數據,傳遞信任關系。
在安全支撐方面,汽車已經超過房地產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會更強大。檢驗檢測作為汽車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對內要發揮把關作用,對外向公眾傳遞信息,即通過我們檢測的車輛,安全性是值得信任的。
以上是我們作為央企的關鍵作用。另外,在社會責任方面,汽車關系到千家萬戶,為了幫助消費者選好車、用好車,我們推出了三大指數,包括C-IASI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C-AHI中國汽車健康指數。中國汽研汽車指數測評覆蓋市場上90%以上的熱點車型,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參考,為車企研發升級提供數據。
此外,我們還積極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員工創新;持續探索中長期激勵措施,實現員工利益與公司利益捆綁;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加大高端人才隊伍引進;積極引入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等戰略投資者,優化治理結構,激發創新活力,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于中國汽車報 整理:張冬梅 攝影:杜琳 編輯:孫煥玉 版式: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