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漫畫、海報、H5、短視頻、Vlog……全國兩會拉開帷幕,新一輪媒體大戰打響。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進程。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媒體融合背后,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走近業內代表委員,聆聽他們對媒體融合的觀察與思考。
今年1月10日,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發生爆炸,一場生命大救援牽動人心。事故發生后,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派出記者趕赴救援現場。現場傳來的多篇報道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和山東分社“東岳客”微信公眾號連續推出,《獨家專訪|棲霞笏山金礦事故救援到底有多難?被困礦工何時升井?》《被困14天,經歷了什么?人民日報記者采訪被救礦工》《傳遞“生命之音”!人民日報記者對話寫紙條的“老大哥”》等新媒體作品在全網熱轉。“過去我們僅注重給報紙寫稿,突發事件報道成為我們的短板。這次救援報道,我們踐行移動優先。”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社長徐錦庚說。“新媒體發展速度驚人,特別是用戶從小屏手機端獲取新聞資訊呈橫掃覆蓋狀態。”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編輯部播音組制片人張曉北的觀察是,媒體融合對抗疫發揮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特別是廣大用戶積極參與手機端等各個新媒體平臺互動,表現甚是亮眼。疫情期間,媒體積極探索5G、AI等技術下傳播方式創新,注重用各種可視化形態第一時間報道疫情進展,為百姓答疑解惑。如《工人日報》制作了《“封城”后真實的武漢,感動萬千網友……》《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一線崗位黨員必須要上去,沒有討價還價》等正能量視頻新聞,平均日閱讀量達2000萬人次。“無論業界還是學界,對媒體融合發展已經形成共識。”全國政協委員,工人日報社社長、分黨組書記孫德宏表示,過去一年,新媒體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爆款產品的出現以及影響力的提升表明媒體融合初創階段基本結束,開始向量的發展以及質的提高上進步。他認為,目前亟待重視與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新媒體產品的傳播效果。“內容為王的價值觀需要得到更廣泛的確認。”他進一步說道,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最根本的還是要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有價值的內容。“融合發展的根本始終是內容建設。”徐錦庚對此表示認同。新聞產品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依然是評判核心。盡管媒體融合已經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但也存在“內功”不強、自身動力不足、依賴商業化驅動等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志社副總編輯王茂虎感慨地說:“作為一名在外宣一線工作多年的老外宣人,我深刻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媒體融合的高度重視。”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試驗田”“先行者”,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志社在打破部門、語種分割;堅持內容為王,加強技術應用;強調多平臺發聲,多渠道傳播等方面進行探索。在王茂虎看來,全媒體時代,要加強技術引領,提高國際傳播的智能化、多元化水平。“加強技術革新是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展現中國故事的重要支撐,從而打破時空界限和跨文化障礙。”打破部門限制,重塑生產模式,正成為許多傳統媒體“斷腕轉型”,推進融合改革的現實選擇。據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李學梅介紹,北京日報社全力推進融合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60多年以報紙為中心的新聞生產模式、工作流程和組織架構。果斷關停并轉了集團旗下生存困難、影響力小的報刊,快速止血,優化結構;以內容發布端融合為先導,倒逼產品體系構建、生產流程再造;建立了結構扁平、分工明確、反應迅速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組織架構;用傳播力指數和成長性評價兩個維度重構了薪酬考評體系;探索公司體制市場化運營。改革帶來的變化是,在2020年的戰“疫”傳播實踐中,《北京日報》累計推出疫情防控融媒體報道8萬余篇,直播新聞發布會300余場,移動傳播矩陣用戶數達到1.3億,全網閱讀量超過370億。“這在紙媒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這也給我們繼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壯大主流聲音帶來了更大的信心和決心。”李學梅說。“技術很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有能力、有辦法提供最有價值的新聞,從而引導社會。”觀察到優質新媒體產品影響力不斷提升,更讓孫德宏感到,傳統新聞真實、深刻、生動、全面、客觀的要求,在媒體融合時代不是削弱了、不重要了,而是更加強烈了。“正因為此,下一步媒體加快深度融合,要盡可能培養更多全媒體人才,讓主力軍上主戰場,同時應該突出強調全面提高采編人員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和實現能力,從而盡可能多地提供新聞價值更大的信息。”孫德宏說道。
在徐錦庚看來,疫情是一場“大考”。民眾除了有對權威、及時的信息需求之外,更有對觀點、情感等“共情”的心理需求,這也“倒逼”媒體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之中。在抗疫報道中《人民日報》媒體融合實踐充分把握團結奮戰、同舟共濟的時代主題。如在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期間,《人民日報》推出的“征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平臺受到廣泛肯定;后續推出的“確診患者同行程查詢工具”、直擊抗疫現場直播、帶貨直播等,成為“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功能拓展和服務創新。“主流媒體融媒體建設還應繼續做大做強,成為主力軍,關鍵時刻發出主導聲音。”張曉北表示,媒體自身要強化政治意識,第一時間占領輿論制高點;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強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讓“主聲道”不為生存擔憂。從媒體人自身來說,構建現代化全媒體傳播體系,要不斷增強用戶思維,服務受眾信息需求。“隨時了解受眾的需求變化,研判輿情傳播趨勢,才能制定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策略。”這是“老外宣”王茂虎給出的建議。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看來,成功的融合轉型,需要在技術上具備大數據、云計算、多平臺生產分發的能力;在內容上實現定制化、精細化、移動化;在服務上呈現垂直化、社交化、智能化。
本文內容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媒體融合:那些“變”與“不變”》,轉發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