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五”規劃綱要看媒體發展四大趨勢
發布日期:2021-08-06 10:42:24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繪就未來五年以及十五年國家發展藍圖。這份綱領性文件有哪些與媒體息息相關的內容?媒體如何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上展現新作為?今天,我們分享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的文章,與大家交流探討。
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和綱要”)全文發布。這個“規劃和綱要”是對我國面向未來,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全面規劃與整體藍圖,其中對于媒體及媒體相關領域的規劃也完整可見。盡管相對粗線條,相關部門還要出臺更加細致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等,但是已經可以看出媒體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和未來可能的走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許多篇章都有涉及媒體及媒體相關領域的內容,但是主要內容相對集中在“第十篇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歸納而言,我國媒體未來發展將會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媒體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媒體要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目前,各地媒體,特別是地市、縣級融媒體中心中,很多已經同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職能納入融媒體平臺建設中,將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文明建設實踐,通過融媒體中心的各項工作,貫穿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我們已經身處網絡社會,下一步,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建設還要肩負網絡文明建設的重任,占領互聯網主陣地,拓展移動端主渠道,大力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出版和數字出版業還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出版傳播和中華典籍整理出版。 其次,媒體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媒體從本質上說,公共服務是其根本。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社會日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今天,媒體的公共服務性應該更加強調和凸顯。對媒體進行充分而基本的使用和消費是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面,日益突出的矛盾就是媒體供給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因此“規劃和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大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媒體的供給側改革。這個是改革的重點。另一方面,加大媒體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也就是媒體融合要加快、深度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國家、省、市、縣四級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國家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5G一體化發展、應急廣播、智慧廣電、出版融合發展、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等都被列為未來重點工程和重要工作。同時,媒體要創新國際傳播業務、流程和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第三,媒體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2020年9月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媒體融合要“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后,使得服務,特別是商務,更加名正言順。媒體融合和全媒體建設需要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通過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文化品牌戰略,大力推進數字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流通與消費等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培育與成熟。因此,“規劃和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超高清節目制播、沉浸式視頻、云轉播應用,以及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主流媒體應該大力融入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機遇和大市場中,多元布局產業,多樣拓展業態,多渠道占據資源,多模式創新盈利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延伸價值鏈。當然,媒體還需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第四,媒體要更加廣泛地參與并推進社會進步和國家治理。“規劃和綱要”的多個篇章中,還有很多部分涉及媒體及媒體相關內容。媒體將會受益于國家科技前沿攻關的成果,還要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發展、供給側改革、提升消費等機遇。媒體特別要深度參與到數字中國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人的全面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平安中國建設、民主法治建設等重大工程和重點任務中去,真正發揮網絡時代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中樞作用,推進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建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來源:“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視聽廣電”微信公眾號